衢州市

(拥有县级网站6个)

衢州党建

关于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若干意见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9/1 9:44:32

关于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的若干意见

 

各县(市、区)委、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党工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今年,是习近平同志对“三民工程”作出重要批示四周年,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关键年,是省委实施“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重大部署的推进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6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浙委办发〔2014〕4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形成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就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完善标准体系上深化提升

     把深化落实“民情档案三张单、民情沟通三个一、为民服务三平台”标准体系作为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的着力点,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改进理念、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推动“三民工程”服务从被动到主动、领域从民生到经济、干部从参与到深入的转变,实现基层服务体系的转型提升。

     1、民情档案:重点在县乡村三级联动上深化提升,从档案室里的“死档案”向干部心中的“活民生”转变。建立健全走亲连心、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县级领导“联乡挂村”、乡镇干部“联村包户”、村组干部“联组结对”活动,推动县、乡、村党员干部重心下移,着力构建“户无遗漏、时无盲点、事无积留”走亲连心网络。把民情档案融入干部“走亲连心”活动中,推动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解民忧、办民事,确保做到“走遍”并且“走实”。突出重点人群、生态家园、“三改一拆”项目建设等内容,丰富民情档案“三张单”,注意活建活用,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实现民情档案去繁从简、脱胎换骨。探索开展干部知民度和群众满意度双向测评,重点考察干部是否熟悉村民、是否为群众办事、群众是否满意,督促干部真正深入群众。加强信息化建设,探索开发“民情通”信息平台,试行档案乡村联建联管模式,推进民情档案无纸化运行,实现民情“一键查询”、信息资源共享,变“死档案”为“活民生”。

    2、民情沟通:重点在坚持完善“三个一”机制上深化提升,从干部坐班、被动沟通向干群互动、服务民生转变。着眼于制度化、常态化、亲情化,坚持完善“一日一值班、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机制,使民情沟通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群众更欢迎。全面推行乡村干部连心服务卡、民生服务热线等制度,对个别规模较小、山区偏远村,确无全日驻村值班必要的,可采取“半日村部坐班+半日入户走访”形式,确保沟通服务全天候畅通。“一周一集中、一月一沟通”重点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信访维稳等重大事项和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确定主题,通过乡村干部集体商议、现场办公、一线破难等活动,狠抓工作落实。注重亲情化沟通,总结推广江山市新塘边镇“春泥、夏雨、秋阳、冬暖”四季帮扶行动、开化县城关镇桃溪村“暖心关爱法”等经验做法,融义务劳动、文体活动为一体,增进干群之间经常沟通、互动交流。

    3、为民服务:重点在资源力量整合上深化提升,从局限于村干部“跑腿”向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转变。按照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规范管理、分级使用,兼容开放、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各类服务平台整合力度,规范建设“服务热线、服务网络、服务中心(站)”。重点建好村级(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与县乡两级行政服务平台上下衔接,推动行政管理、行政审批、行政服务向基层延伸,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立体服务体系,加速服务平台由“零散化”向“系统化”升级。实行“周申办、月交办、季通报”制度,村(社区)每周对需集中办理的事项提出申办;乡镇(街道)每月会同县级有关部门予以及时办理;每季末对县级部门民情沟通交办事项进行反馈回访,提升服务能力和工作效率。推行联村干部、村主职干部到村级便民服务站点驻点或值班服务等做法,构建民情收集、分析、响应、反馈、评价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设经常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定时定点逐村开展上门服务,实现“常住村民不出村便能办成事,外出村民不回村也能办成事”。健全完善为民服务评价机制,重点抓好乡镇“服务指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落实,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在建强服务队伍上深化提升

    把建设基层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作为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的根本点,推动各级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提升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工作能力,强化基层队伍的能力素质,打造一支接地气、敢担当、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1、深化市县党员干部下基层“三走进”集中行动。深化以走进村企、走进项目、走进矛盾为主要内容的“三走进”活动,推动市县党员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服务群众。市县领导干部继续开展“六个一”联系,即联系1个乡镇(街道)、1个村、1个社区、1个项目、1个企业、1个信访矛盾;机关部门领导班子联系1个村、1个企业。其中,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包干1件信访积案或化解1个矛盾隐患,包情况掌握、包思想转化、包解决化解、包息诉息访;每个重点项目明确1位领导干部、1个以上部门单位联系挂钩,项目不竣工、问题未解决,不撤人不脱钩。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要到联系点走访1次,全年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5天,通过经常性的联系服务,切实做几件基层所急、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各地各单位每年还要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优秀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重点项目建设、基层一线、信访部门挂职或任职。

     2、深化乡镇干部“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活动。以“串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难、办百家事”为主要内容,各乡镇(街道)结合实际建立由联村领导、包村干部、挂职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生态指导员组成的走访小组,分区分片开展走访活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前全部走访一遍。其中,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走遍所有自然村;班子成员走遍联系村(社区)及困难党员、困难户;联村干部走遍联系村所有农户。要引导乡镇(街道)干部争当“大脚掌”,争做“民情百事通”,多到偏远村落和矛盾集中、问题突出的地方走访,联系服务群众,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各地各单位要探索建立走亲连心工作机制,督促乡镇(街道)干部每年走访一遍辖区内的农户,把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做到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群众有事没事都能见到干部。

    3、深化村党员干部“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活动。科学调整网格联户管理,以村党员干部为骨干,以村民小组长、普通党员、村民代表为主体,选优配强“三民工程”网格员,实行网格员包片联户、联系群众,确保联系到户、服务到人。对一些常年外出务工党员留下的联系空白点,村干部要担起责任,填空补缺,确保每家农户都有村党员干部联系。网格员主要负责对民情档案动态收集、分析和管理,“一对一”联系农村贫困残疾人、“三留守”人员、低收入党员群众等特殊群体,在联系网格内每月至少走访农户1次,并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即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困难家庭必访、有危重病人必访、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信访户必访。全面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按照党员所能、群众所需原则,积极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定期开展服务活动,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口碑的“品牌团队”。加强基层干部日常管理,制定完善村(社区)干部管理办法,健全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或轮班制度,严格执行村干部请销假制度,县、乡两级要加强对村干部在岗情况的检查。强化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健全不合格党员评议评定、教育诫勉、整改帮扶、审核审批、申诉复查等办法,畅通党员进出口渠道。

    三、在服务中心大局上深化提升

    把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的落脚点,克服“两张皮”现象,在服务中心大局中实现有机融合、互促互进,真正拧成“一股绳”,全方位激发“三民工程”的生机和活力,以党建助力衢州“奔跑”。

    1、助力经济发展。发挥“三民工程”信息资源丰富、寓外人才众多、乡情互动紧密的优势,破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招商引资缺信息、联系对接缺手段、重大项目缺资源以及内生发展缺动力等问题。全面梳理汇总民情档案内的各类能人信息,通过提供创业信息、开展互联互助、帮助解决资金技术难题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本土人才自主创业,激发内生发展潜力。区分不同层次由县乡村党员干部进行“一对一”挂联寓外能人,通过电话、书信、邮件等形式保持常态化联系,向他们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争取帮助破解重大项目审批、土地指标限制等制约发展的难题,支持家乡发展。邀请寓外人士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返乡创业,或以提供信息、联系推介等各种形式帮助引进市外优质项目,凝聚助推“浙商回归”的新动力,把广大寓外能人的资源转化为推动地方发展的红利。

    2、助力“五水共治”。发挥“三民工程”信息收集、网格管理、团队服务优势,破解“五水共治”工作中面临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群众参与不主动、日常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农村“五水共治”生态档案,有效摸清区域内河道、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情况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流域河道保洁、“清洁家园”行动等进展情况,明确整治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全面反映整治标准、整治措施、整治成效。引导县乡村分级成立“五水共治”服务团队,发动各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社会团体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典型示范引领的正能量。推广柯城“群众主体、四共四分”经验,通过民情沟通“五水共治”主题宣讲,增强村民保护生态的自主自觉自律意识,凝聚“共识、共建、共管、共享”思想;结合“三民工程”服务网格,构建“分片负责、分段示范、分户包干、分类处理”的管理网格,落实网格员日常巡查监管责任,引导村民成为治水主力军,变“政府治水”为“全民治水”。

    3、助力“三改一拆”。发挥“三民工程”沟通联系、网格管理、协同处置优势,破解“三改一拆”工作中面临的一些基层干部畏难情绪较高、部分群众不理解、少数“两违”户不配合等问题。建立农村“三改一拆”违建档案,掌握违建人的违建情况、经济现状、子女从业、社会关系以及兴趣爱好、交往范围、困难要求等,找准思想工作切入点,集中各方资源力量推动“三改一拆”。每个“两违”重点户安排1名以上党员干部联系结对,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帮助解决合理诉求,引导违建户主动拆违。对于养殖户、困难户等拆除对象,开展就业指导、技能培训、项目扶持等,帮助被拆对象调整创业就业路子,防止只拆不管。注重定期沟通商议无违建村创建、一户多宅整治、“两违”重点户拆除等内容,重点落实拆违对策举措,浓厚拆违工作氛围。

    4、助力信访维稳。发挥“三民工程”信息收集分析、干群结亲连心等优势,破解信访维稳工作中面临的信访积案化解难、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重点人员稳控不到位等问题。建立农村信访维稳工作档案,重点掌握重点人群情况和信访积案化解情况,及时了解各类苗头性、倾向性、涉众性问题以及不稳定因素,做到信访情况全掌控。对于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处置、重点信访对象稳控等内容进行定期研究,全面落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的维稳工作责任。镇村干部通过走亲连心网络,“一对一”结对信访户,主动走访对接,拉近情感距离,做好信访人的情绪疏导、心理矫正、教育管理和稳控工作,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切实化解一批“无头案”、“钉子案”。

    四、在强化综合保障上深化提升

    把强化综合保障作为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的支撑点,聚共识、重创新、强帮扶,推动资源下倾、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形成上下联通、整体联动、合力大抓基层的生动局面。

    1、强化思想保障。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改进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一项长期性制度设计。各级党组织要把打造“三民工程”升级版作为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作为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重点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持续接力、一抓到底,全力以赴抓出成效。要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从基层实际和民生需求出发,着力解决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不断推动“三民工程”深化提升。

    2、强化组织保障。县(市、区)委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选择不同类别、不同基础的乡村进行探索论证,加以总结提升;乡镇(街道)党委要把“三民工程”作为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中心工作的主抓手,坚持不懈地推进深化提升;市县两级组织部门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及时通报各地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纪委、政法、民政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参与,整合资源,强化合力,形成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合力推进工作落实的良好氛围。要加大考核力度,把“三民工程”作为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考核、百个乡镇分类争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乡、村两级干部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3、强化投入保障。各县(市、区)委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切实保证基层党组织工作有力量,办事有经费,活动有阵地,不能只让基层抓基层。严格落实“三民工程”达标村不低于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和每年不低于5000元的运行经费的资金保障标准;县级党费留存部分的30%以上,应用于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并向“三民工程”建设倾斜,切实支持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群众工作。